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Amal Yachting

走進遊艇歷史

從船到遊艇

什麼是遊艇? 有人說所有的遊艇都是船,但不是所有的船都是遊艇。也有人說,遊艇是專門為了休閒娛樂用途、為船主創造獨特海上體驗打造的船,不應在大小、重量或樣式上與船區別開來。二種說法看似矛盾、卻也各自有道理。遊艇歷史是一個有趣的故事,讓我們穿越時空一探傳統遊艇歷史和起源,看當中有趣的變化。


遊艇起源–荷蘭的“ Jaght”

英文的遊艇「Yacht」一詞字源自荷蘭語「Jaght」,意思是“獵人”,是荷蘭人在14世紀發明、由荷蘭海軍使用的一種快速,輕便的帆船,用於追逐海盜和其他罪犯。1660年,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在荷蘭流亡了十年後返回英格蘭,回鄉前荷蘭人在阿姆斯特丹為他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歡送會,並向他展示了最豪華的遊艇之一「瑪麗號」,上面還配了20個船員,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於是就乘著荷蘭人的「Jaght」「瑪麗號」返回家鄉。


第一位遊艇船主—17世紀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

查爾斯二世國王返回英國後經常在泰晤士河航行,也點燃對這艘優雅船隻的熱愛,於是開始研究航海和船體建築,一生中建造了大約20艘遊艇,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也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「遊艇船主(yachtsman)」。不只國王,他的兄弟詹姆斯·約克公爵也愛上了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船隻,兩兄弟各自擁有一艘自己建造的船,然後經常在泰晤士河上互相比賽,享樂用途的帆船運動就此誕生。不過遊艇也因此一直被視為皇室獨有的運動,一直到1800年代,遊艇才開始吸引非皇家血統的參與者,世界上最富有的精英人士開始參與進來,組建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遊艇俱樂部,並為以後蓬勃發展的遊艇業奠定基礎。


為什麼「遊艇」總和「奢華」綁一起

除了上述由英國皇室國王查爾斯二世掀起的遊艇風潮,後人也開始在這個新興的海上運動加入豪華的色彩。例如荷蘭人和英國人乘著船越過大西洋到達美國後,也將遊艇文化帶入美國,在1816年,一艘當時最豪華的「Cleopatra’s Barge克里奧帕特拉」帆船建成,是當時極致之作。她高23英尺,重192噸,花了五萬美元建造、配備了價值五萬美元的豪華內飾,是一場紅色天鵝絨、金色蕾絲和純銀餐具的盛宴。慢慢的,這種純為娛樂、休閒用途而生的船隻也就和「豪華」「精緻」劃上了等號。


蒸汽和內燃機的發明

遊艇最初都是帆船型式,內燃機緊隨蒸汽機發明之後,動力遊艇最終誕生了,大功率遊艇得到了高度發展,長途巡航成為富人最喜歡的消遣。大功率遊艇的建造在1932年後開始下降,此後的趨勢是朝著更小巧、更便宜的方向發展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許多小型海軍艦船被出售給私人以改為遊艇。到20世紀後期,遊艇已成為一種廣泛流行的運動,成千上萬的遊艇船主親自開船載人、維護自己的小型遊艇,並充分享受當中過程,這種風潮不僅在沿海的傳統地區,在內陸水道和湖泊上遊艇數量也逐步增長,一步步推升西方的遊艇休閒文化,至今,全家開船出海的休閒模式已和西方人民的生活緊密結合,遊艇不只是品味象徵,更深入走進人們生活中。


是遊艇、一般船隻還是輪船?

那麼,您怎麼知道您眼前的是遊艇、一般船隻還是輪船?正如先前所提,「遊艇」一詞本身就帶有豪華的含義,遊艇往往比船更漂亮,因此定義“遊艇”一詞時「外觀」必不可少,也是展現一艘遊艇獨特風格的具體表現。儘管一艘遊艇的審美隨個人品味而變化,但光澤的船體、恰到好處的線條,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美感才是定義是否為遊艇的關鍵。


台灣人看海洋:最熟悉的陌生人

台灣雖曾號稱「遊艇王國」,但國人和海洋的距離卻非常之遠。台灣歷史的發展向來與海洋密不可分,但在現實生活中,台灣人跟海洋的關係卻很生疏,幾乎可說是「最熟悉的陌生人」。長達38年的戒嚴令,海岸線成了海防與軍事重鎮,之後雖然於1987年解嚴,但海岸線卻沒跟著解禁,直到201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《船舶法》修正草案,鬆綁遊艇檢丈規定,接著相關配套、實施細則也不斷出爐。


2012:台灣遊艇元年

2012年8月,國內建立遊艇法規,號稱「海上解嚴」,「遊艇」在法規上獲得定義後,民眾駕遊艇出海遊憩方便許多,台灣堪稱邁入「遊艇元年」。2014年底,進一步放寬課徵遊艇奢侈稅的門檻,由原先的300萬台幣即開徵奢侈稅,放寬到30.48公尺(100呎)以上的大船才徵奢侈稅,為台灣遊艇產業的發展帶來另一股推動力。


疫情意外成發展助力

2020年疫情的爆發反而讓許多人以另一種角度看海洋休閒,愈來愈多人開始接觸遊艇,也意外帶來遊艇業活力。許多人都看好這樣的變化,畢竟海洋再美,也需要人們主動靠近,才有機會真正體驗海上休閒的魅力。


文章來源:逍遙遊艇風尚誌



bottom of page